同理心地圖,瞭解聽眾的好工具(下)
在以下案例中,我們模擬一位辦公室職員(講者),預計要對公司同仁(聽眾)發表一份簡報,主題是「改善會議效率的四個方法」。在簡報之前,講者想要利用同理心地圖來發掘聽眾的痛苦與期待。
‧步驟一:講者可以設定一個工作中常遇到的情境,例如:「辦公室正在進行一場會議,裡面有會議主持人與七位員工…」,情境設定主要是協助講者將自己轉換成情境中的角色,以利換位思考。
‧步驟二:將同理心地圖放大列印成海報,如下圖(點圖可放大),或者直接在白板上畫出同理心地圖的六個區塊。
接著先回答以下四項問題,針對每項問題在便利貼上寫下個人意見(建議一張便利貼只寫一個想法),寫好後將它貼在各問題區塊上,越多想法越好。
(1) 看到什麼? ─ 敘述情境中目標聽眾所看到的人、事物 與 環境。例如:繁雜而無重點的議程表;會議主持人手上拿的厚厚的文件資料;簡報幻燈片複雜而冗長。
(2) 聽到什麼?─ 敘述情境中哪些聲音會影響目標聽眾,有可能是人的言語 或 環境聲音。例如:會議主持人講話缺乏重點;與會者討論時常常離題;過多的批評與抱怨,但卻缺乏建設性建議。
(3) 說什麼以及做什麼? ─ 想像目標聽眾在公眾面前可能會說什麼以及可能會做什麼。例如:時常看手錶;議題如果跟自己無關時就分心做其他的事;通常不喜歡發表意見。
(4) 內心的想法與觀點? ─ 試著勾勒出目標聽眾的內心狀態、立場或觀點。例如:參加會議是出於無奈;有人離題時,希望有人能夠制止;希望會議時間越短越好。
假如發想的過程是多人同時進行,則針對其他人的想法可隨時提出疑問。若是對現有想法有延伸的點子,也可以隨時記下並補貼在問題區塊上。
前面四項問題主要是目標聽眾五感體驗的描述,接著透過步驟三與步驟四,可以協助您發掘出第五與第六個問題(痛苦與期待),而這兩項問題也是同理心地圖最有價值的部分。
‧步驟三: 當完成前面四項問題的發想後,接著藉由移動便利貼位置將想法進行分類。同質性高的想法可以做簡單歸類,不需要太嚴謹,這只是初步做整理,例如:「時常看手 錶」和「希望會議時間越短越好」可以被歸類在同一群組。另外,在分群的過程中可以仔細留意,哪些想法出現的頻率較高,它們有可能就是目標聽眾最關心的議 題。也可以再針對個別群組做討論,例如:被歸類在同一群組的想法是依據哪個特點或抽象概念?這個特點或概念是否還有延伸的想法?
‧步驟四:針對每個群組進行「相關性」與「矛盾點」的討論,最後整理出第五與第六個問題(目標族群的痛苦與期待)。例如以下兩個想法之間的關係:看到「繁雜而無重點的議程表」與聽到「會議主持人講話缺乏重點」是有關連的,它代表聽眾的「痛苦」可能是「缺乏明確議題與流程」,並「期待」被解決。這個步驟的重點是找出第五個與第六個問題,如下。
(5) 有什麼痛苦? ─ 根據步驟四所推論的「相關性」與「矛盾點」,試著描述目標聽眾的恐懼、挫折 與 阻礙。例如:工作常被冗長無效的會議給耽誤;會議缺乏明確議題與流程;與會者的討論內容離題;會議後沒有決議也無法追蹤。
(6) 想獲得什麼? ─ 同上,試著描述目標聽眾真正的需要、成功的標準 與 達成目標的策略。例如:明快的會議流程;評估會議效率的工具;公正且有決斷力的會議主持人;清楚決議結果與後續追蹤。
透過同理心地圖的發想、整理與歸納,相信在簡報的主題、大綱與內容設計上,將更精確地瞄準聽眾的需求。當聽眾感受到講者同理自己的痛苦與期待,並能帶給他們改變,幫助他們更好、更有效率或是刺激不同的思考,相信,簡報的影響力將大大提升!
本文章收錄在《Keynote 關鍵報告》一書中,歡迎轉載,請註明出處【簡報。小學堂】
本文封面圖片出處:Oliver Quinlan
好文章,内容文笔极佳.禁止此消息:nolinkok@163.com
謝謝您一起共學~ ^_^
楼主很厉害,文笔不错,值得学习
謝謝您的肯定~
不错的文章,内容才高八斗.禁止此消息:nolinkok@163.com
Keep these arctlies coming as they’ve opened many new doors for me.
^_^